8月12日,在老河口市李楼镇残疾人之家的辅助性就业基地,42岁的朱龙正专注地制作手工艺品。谁能想到,这个手指灵活、面带笑容的汉子,多年前还因车祸后遗症需要依赖助行器行走。“现在每天能挣20多元,更重要的是感觉自己又成了有用的人。”朱龙的话道出了该镇30余名受益残疾人的共同心声。
今年3月以来,老河口市李楼镇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,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调研,聚焦民生领域问需于民,以问题为导向抓实开门教育、办好民生实事。
针对辖区内622名重度残疾人的照护难题,李楼镇残联创新推出“托养服务+辅助性就业”双轨服务体系,通过与老河口市宇洁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合作,已实现30人居家托养、2人稳定就业,探索出一条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新路径。
“我们不仅要解决基本照护问题,更要帮他们找回人生价值。”李楼镇残联负责人介绍,该模式突破传统托养局限,将康复训练、技能培训与就业创收有机结合。在专业机构指导下,残疾人通过手工艺品制作等轻度劳动获得收入,同时达到功能康复效果。
朱龙的蜕变最具说服力。这个曾经的家里“顶梁柱”遭遇车祸后一度消沉,在参加工疗三个月后,不仅手指灵活度显著提升,还能短暂脱离助行器行走。更可喜的是,像他这样的案例正在不断涌现。25岁的听力障碍者小张通过培训成为手工达人,其作品已在当地超市上架;多重残疾的王大姐在辅助就业后,主动报名参加镇里的文艺演出……
“每个进步都来之不易。”老河口市宇洁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透露,他们为每位服务对象定制“成长档案”,记录其身体机能、劳动能力、心理状态的细微变化。数据显示,参与项目的残疾人抑郁症状平均缓解率达76%,家庭照护压力降低58%。
眼下,该镇正筹划建立残疾人产品展销专区,并开发更多适合不同残疾类型的就业岗位。“我们的目标是让特殊群体从‘被照顾者’转变为‘社会贡献者’。”李楼镇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计划将服务覆盖面扩大至50人,让更多残疾群众在劳动中重拾尊严,点亮生活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