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我市坚持把“共建共治共享”作为文明城市最靓丽的底色,从政务服务“就近办、随时办、暖心办”的民生温度,到“新时代好少年”“最美家庭”等文明评选的价值引领,再到移风易俗改革的实践深耕,全力推动市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主力军”,让城市从“外在美”迈向“内在美”,勾勒出一幅全民参与、共建文明的生动画卷。
提升便民服务,破解“急难愁盼”。“一网通办”“一事联办”推进基层政务服务场所建设不断完善,方便群众“就近办”,24小时自助政务网助力“随时办”,加强市民服务中心各窗口规范管理保障“暖心办”,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,畅通反映渠道,积极受理、督办、答复、回访市民诉求。开展多轮次、线上线下结合的问卷调查、民意测评活动,认真收集群众反映集中的民生热点问题,督促相关部门整改落实,确保文明城市“共建共治共享”参与率达到95%以上。农村燃气主管道覆盖率90%、适龄劳动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率80%、“普十二”教育覆盖率达100%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85%、快递通村率100%、行政村5G信号覆盖率100%……十件民生实事年度清单,兑现“民有所呼、我必有应”的庄严承诺。
突出教育引导,倡树文明新风。将市民文明素养培育列为创建工程的核心抓手,靶向施策打造立体化公益传播矩阵。通过深耕细作教育引导体系,高频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依托融媒体平台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,有效激发市民主人翁意识,凝聚起全民参与的磅礴力量。每年举办“新时代好少年”“最美家庭”“最美志愿者”等评选活动,开展“‘盛世梨花情’乡村文化旅游月”“做文明表率、树文明新风”“向不文明行为宣战”等系列活动,举办三届“老河口半程马拉松”,连续多年开展“万步有约”全民健身活动,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内化文明规范,广大市民的认同度、满意度、参与度显著提升,自觉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主力军和代言人。
厚植文明沃土,凝聚文明合力。深入推进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,构建全域文明创建矩阵,培育各级文明村、镇180家,其中国家级5家、省级8家、襄阳市级29家;各级文明单位173家,其中国家级2家、省级10家、襄阳市级49家;各级文明校园44家,其中国家级先进单位1家、省级1家、襄阳级16家。坚持“洁城行动、爱国卫生行动、城乡环境卫生整治”等长效机制,将环境整治纳入创建考核,激发干部群众主人翁意识。推动移风易俗制度化、常态化,鼓励各行政村成立红白理事会,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探索将彩礼金额、宴席规模等纳入硬性规定,村民办事需提前向理事会报备,接受全程监督,从源头杜绝高额彩礼、大操大办等陋习。通过“积分超市”“时间存折”等激励制度,引导群众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,让文明从“风景”变“风尚”。